发布日期:2025-05-25 21:26 浏览量:
2025年5月23日,由河南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基础教育专委会主办、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承办的"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河南理工大学举行。会议同期举行河南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基础教育专委会新增委员聘任仪式,我校信息工程学院王黎、孙继红两位学者入选,为AI通识教育注入更多行业实践力量。此次会议来自全省60余所高校及十余家企业的教育专家、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AI通识教育改革、跨学科课程构建及创新人才培养展开深度研讨,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智能化转型提供实践路径。
一、政策引领:AI通识教育纳入高校必修体系
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丁亚红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高校需以通识教育改革为抓手,培养具备计算思维与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河南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甘勇进一步强调,要突破传统专业壁垒,构建"计算机+AI+X"的融合课程体系,让AI素养成为所有学科学生的基础能力。
专委会主任郭清溥传达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本科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的通知》要求: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AI通识课将正式纳入全省本科高校通识教育必修体系。这一政策推动意味着河南高等教育将全面开启"AI+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
二、专家论道:多维解构 AI 通识教育新范式
(一)顶层设计:从专业教育到全民素养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甘勇以"AI通识教育的挑战与对策"为题,分析河南高校在课程体系重构、师资能力升级等方面的现实挑战,提出需建立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让AI从计算机专业的"专属领域"转变为各学科学生的"必修素养"。
(二)课程创新:跨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
西安交通大学桂小林教授分享了以 AI 为核心的通识教育体系构建思路,提出依托大模型技术重构课程内容,通过"理论+实践+案例"的三维教学模式,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AI工具的应用逻辑。
南开大学赵宏教授则强调:"AI时代的教育核心是培养人机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机械的编程技能训练。"
三、高校实践:从理论探索到模式复制
河南理工大学芦碧波教授作为课程改革先行者,现场分享了该校AI通识课程三年建设经验:通过"模块化教学+项目化实践"的模式,将课程内容拆解为AI基础、行业应用、伦理规范三大模块,并成功向省内外多所高校输出课程标准与教材体系。中原工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代表也分别就课程框架设计、校企合作模式等议题进行经验交流。
会议形成共识:未来将通过校际资源共享、师资联合培训、多元评价体系建设,推动AI通识教育标准化与特色化发展。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孙君顶透露,该校计划2025年秋季学期推出融合计算机、管理、人文等学科的跨专业AI课程群。
四、未来展望:锚定13万亿美元AI人才赛道
麦肯锡最新研究预测,2030年人工智能有望为全球创造13万亿美元经济价值,而通识教育正是培养适配型人才的关键枢纽。此次研讨会不仅为河南高校AI通识教育改革划定"跨学科融合"的主航道,更通过《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与实施指南》的解读,为全国高等教育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河南方案"。